在上一篇文章《记录,是为了遗忘》中,我们得出了两个反直觉的结论:第一,记录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未来的复用,而是为了当下的遗忘,其价值在于书写瞬间的‘思想反应’。第二,智慧的‘涌现’发生于我们的大脑内部,而非工具的图谱之中。

那么,我当前是如何实践个人信息管理的呢?

范式一:无为而记

我觉得在自己对笔记工具探索,发现我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核心需求: 即时记录,随记随走。当我在专注于某件事时,任何迸发出的思考、灵感,需要的是被瞬间捕捉并卸载,以便让我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而不是浪费思绪在继续思考上。

这个看似简单需求,我是试遍了Evernote、Obsidian、Logseq、Tana等主流或非主流的工具,发现它们都几乎带来了了两种难以忍受的摩擦:

第一种,是“认知的摩擦”。 当我只想倾倒一个想法时,它们却会逼着我要思考:这篇笔记的标题要叫什么?应该属于哪个笔记类型?过去是否有类似或相关的思考记录等等。每一次的思考,都是对心流的无情打断。

第二种,是“操作的摩擦”。 例如OneNote和EverNote复制粘贴时,需要对文本进行重新排版;Logseq会有搜索不精准,笔记源文件需要额外处理才能得到干净的内容。

在经历了用纯文本(.txt)返璞归真的一周后,我终于明白了“无形”的真正含义。一个归于无形的工具,必然具备三个特质: 其一,它必须是即时启动的,可以在任何设备上在一个入口完成;其二,只需倾倒,无需整理的;其三,可靠且无负担的 。

基于这些原则,发现flomo和上述的恰好契合。它跨平台且同步迅速,回车即保存的设计打消了对起标题、分类及元属性标记等的焦虑。虽然它也提供了标签、引用等进阶功能,但我会有意识地谨慎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其他思考。这并非说它是唯一答案,但它是我这套原则下的一个满意解。

范式二:有为而创

当某个观点成熟或觉得某个观点可以分享时,我会打开Obsidian来进行创作,并分享到blog。blog也是我的常青笔记。这个时候就不再是“无摩擦记录”,而是“有意识地构建”。

这个时候就会将flomo中的想法、灵感等作为素材,进行重写、组织,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内容。在创作的过程,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信息补充等,但是我也不会再写入到flomo中,等到非创作时,如果新的思考与其相关,一起再捕捉到flomo中。

这个意识地构建,目前很多信息或知识管理,都会有一个中间操作层:先把碎片化的闪念、灵感等进行链接或创建MOC(内容地图)等方式进行整合,再创作。然而大脑才是最好的培养皿,虽然它可能很缓慢,或就突然地迸发,但是,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有机的孕育,才最终催生出真正深刻且属于你自己的洞见。

因此,被捕捉至flomo中的原始想法、灵感等,便置其中静默地、不受干扰地自然发酵。必须克制住一切试图通过链接、聚合或初步整理,去过早地赋予其结构和意义的冲动。

直到某个想法的内在潜力经由大脑的酝含而成熟,才会通过Obsidian被赋予逻辑、结构与形态,最终成为我们思想的坚实作品。

结语

回顾笔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重温既定的事实,而在于与一个思想状态相异的自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常常误将笔记视为思想的“标本”,以为其价值在于被精准地保存与复原。然而,其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当我们用今日之新知,去审视昨日之旧惑时,所激发出的全新火花。每一次回顾,都是一次思想的考古。我们发掘出的,并非僵化的遗骸,而是能与当下自我产生共鸣、并共同指向未来的生命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