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想自己做一款笔记工具,这源于我的一个执念:实现真正的“即时记录,随记随走”。虽然用过不少市面上的笔记工具,但总觉得没能太满足,差点意思,就想着不如自己动手做个。于是有了这些对笔记工具的“最终幻想”,今天想找你来唠唠。
打开它,整个世界只剩下一张 4x6 英寸的卡片。
这里不支持富文本、 Markdown语法,只有最纯粹的文本。当你写完,只需按下确认,这张卡片便会立刻丢入“信息黑洞”(后台)。
然后,就可以忘了它。
砍掉了一切排版功能。目的只有一个:把“记录”这件事的阻力降到最低,让你只专注于捕捉当下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另外一版界面设计,界面不是单调的一张卡片,而是一台虚拟的打字机。随着你的每一次敲击,一行行文字便浮现在虚拟纸张上。与此同时,这张纸也仿佛从打字机的滚筒中,被一格格地向上推出。
而当你按下确认——伴随着一声清脆的、令人满足的 “嘶拉”声 ,这张写满思绪的纸条便被干净利落地“撕下”,坠入后台的“信息黑洞”。
当然,所有记录并非真的消失了。当你需要时,它们依然可以被找回。
这个“找回”的入口,就藏在右上角的雷达图标(📡)里,它负责控制侧边栏的收起与展开。
在展开的侧边栏中,你会在上方看到一个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匹配的笔记便会以卡片的形式,在下方逐一浮现。
说起来,之所以最终选择用“雷达”作为搜索图标,其灵感恰好来源于一个被我亲手“杀死”的早期设计。
在那个被淘汰的版本里,我曾为每张卡片设计了三种状态:
- 行星(🪐):代表一闪而过的“闪念”。
- 恒星(🌏):代表需要长期关注的“常青笔记”。
- 黑洞(🌌):代表使命完成,可以“归档”。
可以通过点击图标自由切换。
然而,我很快发现这个设计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它会导致在记录的瞬间,就开始思考“这条信息的价值和分类”。这正是我极力想要避免的。真正的“即时记录”,应该是不带任何评判的纯粹倾泻。
回顾整个“最终幻想”的旅程,我所有设计的原点,最终都回归到了一个最朴素的理念:少即是多。
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能无限链接、关联、标记的“第二大脑”或“外置大脑“,而是一个能让我们毫无负担地记录,然后转身遗忘的“信息黑洞”。我们应当专注于记录本身,而非记录之外的一切繁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