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记录法源于‘数字花园’的溪流隐喻。它将信息从静态的结构转为可推进的连续信息流。不同于事后再把内容转成信息流,流式记录在当下就以信息流的方式捕捉与追加,从而降低记录阻力,强调过程。

日本的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一元化笔记术“,就是以时间为主轴的信息流。这种方式就非常适合于日记、日常思考想法、信息收集及处理等。

这种记录方法的优点就是在有想法或者看到有用信息的时候就能立即记录,且不需要进行分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即可。这也大大地减少了记录时的阻力,将那个当下放在记录上,而不是思考笔记放哪里、如何分类、添加什么标签、属性等等。

这种的记录方法就是为了能够在突发灵感的时候,又或者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看到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时,进行快速的记录,以防后面想记录的时候忘记;同时在快速记录后,又不会打断在那个当下在做的事,做到即记即走。

但这也只是第一步:记录信息。如果只记录不整理,信息也只是一堆文字,并无法成为知识。所以记录完后还要进行整理,且也是按照流式的进行方法,但不是按照时间轴而是主题。

主题信息流就是创建个新的,并以主题命名的笔记,将原来的碎片梳理后作为该笔记的内容。也就是完全的呈现在这里。在内容量足够大,并且可以拆分成更小主题笔记,并且以链接的形成放在该笔记里。

主题信息流,就是将所有相关主题的碎片化内容都整合到一个笔记。为什么不是用链接的方式?因为如果通过链接的方式,你在需要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多次来回跳转,这样旧无法专心去思考。而直接整合到一个笔记里后,后面就可以打开当天记录的内容和这个笔记就可以了。

这里还要一个注意的点,就是不管你在迸发或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到这篇和之前的有关联,都不要马上去打开前面的内容,而是先把当下的想法记录下来。如果对之前的主题的内容产生了修改或完全地颠覆,都直接在当天的日志下创建新的笔记,然后再将该笔记用链接的形式放在一个主题的内容地图笔记中。


流式记录法源于”数字花园”的溪流隐喻,将信息从静态结构转化为动态的连续信息流。它是在当下就以信息流的方式捕捉和追加内容,而非事后转换,从而降低记录阻力,强调记录过程本身。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的”一元化笔记术”,正是以时间为主轴的信息流。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日记、日常思考、信息收集与处理。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有想法或看到有用信息时可以立即记录,无需分类,只需按时间顺序记下即可。这大大减少了记录阻力,让你专注于记录本身,而不必纠结笔记该放哪里、如何分类、添加什么标签或属性。

流式记录法的目的是快速捕捉——无论是灵感突现,还是在做其他事情时看到有帮助的信息,都能立即记下,避免遗忘。并且快速记录不会打断当下正在做的事,做到即记即走。

但这只是第一步:记录信息。如果只记录不整理,信息就只是一堆文字,无法成为知识。所以记录后还需要整理,同样采用流式方法,但不是按时间轴,而是按主题。

主题信息流是在当天日期下创建一个以”主题名+当天日期”命名的笔记,例如”信息管理_251014”,并将之前所有相关的碎片内容梳理后整合成一篇笔记。

如果记录的内容与之前的主题相关,不要马上打开之前的内容,而是先把当下的想法记录下来。之后再打开主题笔记或之前的内容(如果没有创建主题笔记),对比两者的异同。

如果对之前主题的内容产生了修改或完全颠覆,则创建新的主题笔记。如果当天已有该主题笔记,则直接在该笔记中修改。

为什么不用双链链接到过去的碎片内容,然后再一起处理?因为这种方式需要多次跳转,可能导致你忘记为什么跳转到当前笔记,或者在阅读之前的笔记时忘记自己想到了什么。

而直接整合到一个笔记里,你只需打开主题笔记和刚刚思考的笔记,就能在一个文档里完成阅读。

当一个主题的内容量足够大时,就可以拆解成单独的子主题笔记,并链接到该主题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