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使用 Obsidian 来作为捕捉的收集箱,是因为它本身的结构设计并不适合“即刻记录、立刻返回专注”的使用节奏。
像 Obsidian 或 Notion 这样的工具,在进行快速记录时,往往存在许多“微摩擦”:
- 需要起标题:哪怕只是记录一个情绪、一句闪念,也得先想个标题。这种不必要的命名思维,会打断原本的感受流。
- 需要思考分类:这条记录属于 lifelog 还是闪念?应该放进哪个文件夹?这一步往往令人犹豫。
- 需要决定元属性:是否要加日期?这条笔记和过去某条有关吗?要不要立刻设定关联?还是以后再理?每一项都是一次额外决策。
这些细节虽然看似琐碎,但它们对当下思维状态的干扰是实实在在的。原本你只想随手写下一句话,却被迫进入一个“组织-分类-归档”的流程中,耗费了额外的注意力与时间。
相比之下,像 Flomo 这样的工具,专为捕捉而设计。我可以不考虑结构、标签1、分类,哪怕只记录一句话也可以,然后马上回到当下正在做的事。这种“低摩擦 + 可回溯整理”的设计,对于捕捉来说,反而是最高效的。
Footnotes
-
flomo有提供标签的功能,但是我目前比较少用,且比较谨慎地使用。目前也只用了一个
梦
和梦的解析
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