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双工具方案
最近开始尝试使用Claudecode来发散和头脑风暴我的一些思考。但是Trilium的库是db数据库格式,想要被AI处理需要手动将笔记导出为markdown格式到文件夹中去读取。这也让我一度想要放弃Trilium,完全使用Typora来作为和Claudecode进行协作的主力工具。
如果完全使用Typora作为主力工具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需要按照文件的类型——收集、正在处理、处理完成后的状态,以及不同主题的信息,去创建多个文件夹来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就会使得我需要思考笔记该放在哪个文件夹、现在的文件夹是否合理、如何解决文件夹及文件夹中笔记多了之后造成的混乱等问题。这让我更多地思考如何管理,而不是去记录。
所以我决定继续使用Trilium作为主力信息库。因为当天的内容都会放在每日笔记里,不需要思考如何分类、放在哪里。而且Trilium没有文件夹的概念,每个笔记下面都可以创建任意数量的子笔记。和文件夹不同的是,笔记既是信息载体,同时又可以作为容器 。这样,我就可以通过子笔记来放置相关内容,用上一级的笔记来记录对这些笔记的研究成果、处理过程、阶段性总结等。
但这样前面与AI协作的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双工具方案:
-
Trilium(主力信息库):存放每天的个人日志、随手记录的思考和想法,以及处理完成的成果。
-
Typora(临时AI协作工作台):只放正在处理的碎片文档或从Trilium手动导出的相关上下文。处理完成后,有价值的内容 沉淀到Trilium,其余的直接删除。
简单来说:探索在Typora,沉淀在Trilium;混乱在临时区,整洁在知识库。
采用双工具方案后,Trilium的导出频率大幅降低——只在AI协作过程中需要上下文时才会导出。
每次只聚焦一个主题,且仅在达到阶段性成果时才回流到Trilium的每日笔记下,因此不会出现版本混乱。
如何使用双笔记方案
- 如何与AI协作及处理与AI对话的内容?
我的协作准则是:不让AI代替思考,也不直接采纳它给出的答案,而是通过对话来检验自己的理解和促进思考。
具体做法是,我会先把自己的思考内容记录下来,然后让AI指出我讲述不清楚的地方,以及它有疑惑或想深入了解的点。通过回答AI的提问,我能发现思维盲点,并让表达更清晰。
探讨结束后,我会让AI生成一个备忘录,整理我的澄清、解释及双方达成一致的结论。然后基于这份备忘录,参考完整对话,重新梳理成一篇新笔记。
为什么还要再梳理一遍?因为AI不知道对话中哪些内容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备忘录会有很多冗余的内容,也会缺失一些在对话中提及的重要信息。通过重新梳理,我可以删除冗余和补充重要信息。同时会根据自己需要来调整文档。
有时我也会直接导出对话内容,但比较少。通常只在对话内容是纯参考性资料(如技术文档摘要、信息汇总)而非需要个人加工的思考性内容时,才会直接导入以节省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次对话都需要重新梳理。只有达到阶段性成果时才完整梳理一遍。如果后续对话只产生少量新信息,我会直接手动修改已输出的笔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至于Typora中的临时文件,当某个主题达到阶段性成果或确认近期不会继续处理时,就可以导入Trilium后在Typora文件夹里删除,保持工作台只留下正在活跃处理的内容。
- 在Trilium中如何管理?
我的笔记都组织在每日笔记下作为子笔记。
当新的思考对过去的笔记内容有部分修改或完全颠覆时,我会写一篇新的完整笔记(包含修改后的内容和原笔记中未改动的部分),创建在当天的每日笔记下。同时,将旧笔记克隆为新笔记的子笔记,作为历史版本参考。
为什么要重新写一篇新笔记,而不是在新笔记里记录修改的内容?因为如果只记录修改部分,使用时需要同时引用多个笔记。这样给AI处理时,会包含旧笔记中已过时的信息,AI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最新的,造成混淆。而重写一篇完整笔记,直接引用即可。
旧笔记仍保留在原创建日期的每日笔记下,通过时间线天然隔离,不会造成混乱。在检索和引用时,我只使用最新版本。
小结
双工具方案让我在”灵活探索”和”有序沉淀”之间找到了平衡。Typora作为临时工作台承载混乱和试错,Trilium作为永久知识库保持整洁和可追溯。虽然需要在两个工具间手动转移内容,但这个”重新梳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思考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