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楠曾说:做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但我认为,笔记不应只是增援未来的自己,而是构建未来的自己。
少楠的这句话描述了笔记的基础价值和防御性功能:
- 对抗遗忘:人的记忆会衰退、会出错。笔记的基本作用是将思考、知识、灵感固化下来,成为可靠的”外部硬盘”或”第二大脑”。当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或需要调用过去的知识时,可以快速查阅,无需重新学习。这是一种”增援”——给未来的自己提供弹药和补给。
- 提供素材和证据:无论是工作汇报、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决策,过去的记录都是宝贵的素材。会议纪要、数据快照、一闪而过的想法,都是未来行动的依据和原材料。没有这些”增援”,未来的你可能寸步难行。
- 核心是”备用”和”存取”: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将现在的知识和思考”储存”起来,以备未来”取用”。它强调信息的保真性和可检索性,像是在建立一个知识仓库。
而我在此基础上进行递进——从被动的存取变为主动的创造和塑造:
- 塑造思想和认知:记笔记不仅仅是复制粘贴,它迫使我们筛选、提炼、总结和重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文字搭建自己的思维框架和认知体系。每一条笔记、每一条连接,都在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写的,决定了你想的;你想的,决定了你是谁。
- 连接与涌现:当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从而”涌现”出新的洞见和创意。这不再是简单调用过去的知识,而是通过组合、碰撞,生成全新的东西。这是创造的本质,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著名的”卡片盒笔记法”正是这种思想的绝佳实践。
- 指引方向和目标:通过持续记录和反思,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兴趣、热情和长期目标。笔记成为我们与自己对话的媒介。通过复盘过去的笔记,我们可以校准未来的方向,确保自己走在期望的道路上。这正是在主动”构建”理想中的未来自我。
“增援”是基础,是防御,保证我们不会在未来的挑战面前手无寸铁。它让知识体系有厚度。
“构建”是目标,是进攻,是利用已有的武器开疆拓土,成为更强大、更智慧的自己。它让知识体系有高度和创造力。
没有”增援”作为基础,所谓的”构建”就是空中楼阁;但如果止步于”增援”,笔记的价值只发挥了一半——它会变成信息坟场,而非思想的孵化器。
做笔记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成为博学的资料库管理员,而应是成为用知识和思考雕塑自我的建筑师。